煙臺山景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十佳城市公園、福山八景之首、擁有亞洲唯一保存最完整最密集的近代外國領事館群。煙臺山景區不算大,花一上午的時間便能游完。景區內主要有燈塔、烽火臺、抗日烈士紀念碑、龍王廟、忠烈祠、環海棧道、連心橋等景點,以及眾多老式西洋建筑和展館。這里的山并不高,但如果想省力,也可以花10元坐環保車上山,然后慢慢走下來。
地理環境
氣候特征
煙臺山景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為651.9毫米,年平均氣溫12.7℃,年平均相對濕度68%,年平均日照時數2698.4小時,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值5224.4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風速4-6米/秒。平均每年無霜期210天,平均每年29天的冷流降雪日,為“雪窩子”。
地理位置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歷新路7號。
日本是煙臺開埠14年后的1875年11月才來煙臺設立領事館的。
日本領事館位于煙臺山西領事路(現煙臺山西路),占地25畝之多,3幢樓房,170多間,達2446平方米。其中領事館樓采用近代建筑設計手法,以簡單的幾何體組合手法設計建造,為磚混結構。室內分配合理,有地下層。整個建筑受歐洲新建筑運動影響,以實用為主,體現“不是依靠裝飾而是以形體自身之美為美”。外部完全沒有裝飾。強調建筑物的比例,墻面和窗子的關系,要求成為基本立方體的組合,完全區別于折衷主義建筑形式,是煙臺最早的此類風格建筑。同時,外墻的陶片帖面也開當地新建筑風格的墻面處理的先河。[8]
其領事館內的公寓樓也采用同樣的手法設計建造。
1987年該建筑被煙臺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英國領事館1867年正式開館,館址在煙臺山東路(原東領事路),占地約60余畝,由領事館及多處附屬建筑組成。先期的建筑材料及構筑手法,除結合煙臺本地特點之外,還根據煙臺山當地景致特點,采用英國在其亞洲殖民地的“外廊式”設計。此設計有單面廊、雙面廊、內包廊及環廊等,面向風景觀賞最佳方位,具有通風、遮陽、隔溫等特點。室內按歐式習慣設計,有壁爐及線角裝飾。風格以簡潔、樸實為主。后期建筑則多以英國本土的建筑風格為主。其中較大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采用了“券廊式”風格。[8]
1987年,該館被煙臺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美國領事館建筑共有兩幢。館址樓則表現為不規則設計,邊翼突出部分頂部,連接尖頂閣樓,與頂部另一半圓頂閣樓窗戶形成曲線呼應。其一層的正門臺階邊緣造型大方得體,處理為向外弧形放射狀,具有歐洲古典主義遺風。
官邸建筑為磚木結構、方形平臺的地上二層樓房。該建筑設有東南雙面外連廊,四坡頂帶閣樓,閣樓為尖頂,中間為玻璃頂,紅瓦中短檐;下面二層室內為吹撥共享廳,整個室內木裝修多為曲線式裝飾,頂部飾角與曲線天窗設計精美,位置適中,對整個建筑具有均衡作用。建筑外墻為清水墻面,配以紅色磚牙線帶和乳白色窗戶及外廊護欄,盡顯高雅,明快。[8]
煙臺山景區,煙臺山景區旅游攻略,煙臺山景區旅游景點的影響力正在穩步提升,業界對煙臺山景區,煙臺山景區旅游攻略,煙臺山景區旅游景點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一直是人們的關注焦點,
該建筑于1987年被煙臺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挪威繼美國之后,于1864年在煙臺設立了領事館,成為自煙臺開埠后第4個在煙臺開設領事館的國家。
挪威領事館于1904年建成,整個建筑基本保留了16世紀歐洲市民建筑的特點,為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對稱式布局。底層石砌高臺屋基,表青磚清水的外墻邊框處理成圖案狀,幾何圖形組合,疏密有致,有一定的裝飾效果。屋頂較陡,有閣樓,其閣樓為尖頂外凸式,正好與下方入口的內凹形成對比。閣樓為木屋架外飾,做成“十”字花和菱形等圖案,在閣樓尖頂四周及下邊的構件上還施雕飾,至今保存完好。它還配以彩色玻璃鑲嵌,顯得華麗、工巧。木構件框架的暗紅色彩被白灰墻面映襯,沉著典雅,這是至今為止煙臺市唯一幢挪威建筑。[8]
1996年,該建筑被煙臺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871年,意大利曾在此設立代理領事館,并由瑞典等國領事館代理其領事事務。
瑞典領事館樓房建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共兩層。樓房南北向,坐西朝東,與煙臺山下東海岸僅一路之隔,并且面臨朝陽街商貿區和外國領事館區,南邊是餐飲區和生活娛樂區,位置十分優越。樓房為四坡式屋頂,并帶有閣樓。一層內凹式大門位于中間,門前豎有兩根立柱,門旁砌有兩根半圓式石柱造型,共同支撐二層半圓形平臺部分;二層中間部分為半圓突出式封閉平臺,其頂部高出樓房的部分為石欄桿,以登臨觀海賞景所用;建筑的墻體設計明快,墻面處理整潔,上下層窗戶對等照應,且各部分飾色得當,在大海映襯下別具特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該建筑由人民政府接管,后改為他用,F在,領事館舊址保存完好。[8]
丹麥是北歐波羅地海和北海之間的國家,1867年,在煙臺設立領事機構,曾由英國駐煙臺領事館領事和沙俄駐煙臺領事館領事兼代其領事事務,是煙臺開埠后在煙臺設立領事機構和商貿機構較早的國家之一。
丹麥領事館建于1890年,位于煙臺山西領事路北端,依山傍海古樹掩映,既可觀海聽濤,又可賞花漫步,其環境十分幽雅。又因它位于龍王廟前,被譽為“神靈”之地。整體為石結構,共三層,其中地面以上兩層。建筑的突出特點,集中表現在其墻面全部采用較粗獷的類似咖啡色的花崗巖毛鼓石砌筑,銜接緊密,錯落有致。屋頂為登臨式平臺,石包護欄,欄柱也均為石塊砌筑。古城堡式外觀,尤其是那厚重的墻面和無磚墻角的洞口式窗戶,以及額式大門和起伏錯落的屋頂,更顯不凡,這在煙臺的近代建筑中是沒有的,F領事館舊址內陳列和擺放的辦公及裝飾用品,是通過丹麥駐華使館作為兩國友好交往和永久紀念而專程由丹麥運抵煙臺的。[12]
領事路分東領事路和西領事路,位于煙臺山東西兩側,曾總稱領事署路。1934年改稱東領事路和西領事路。它分別起自海岸街和海關街,繞煙臺山東西兩側而上,匯集至煙臺山燈塔處。1948年,更名為煙臺山東路和煙臺山西路。1931年鋪成柏油路面。
領事路不僅薈萃了中西方的建筑文化,也見證了煙臺近代史的發展歷程。領事路又有著壯美秀麗的自然景觀,這里古樹名木繁茂蔥蘢,曲徑通幽,靜謐怡然,大石船、母子龜及嵯峨的礁石,讓人充分體味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奇巧。
如今的煙臺山東路和西路,正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優美的自然景觀,全面展現著煙臺山的風貌和神韻。[8]
聯合教堂舊址
聯合教堂是煙臺開埠后英國人在煙臺山上開辦的一所專為外國人(特別是專為英國人和美國人)使用的基督教禮拜堂。其建筑基本突出了歐洲的建筑藝術風格,屋頂建有閣樓,頂部是十字架于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拆除。
中國鎖具博物館
中國鎖具博物館是英國領事館的附屬建筑,現為中國唯一的鎖具博物館對外開放。這里可以看到前所未見的古代小提琴鎖、5000年前仰韶文化時期的木鎖、花瓶鎖、十二生肖鎖、長命鎖、保家白鎖、古代密碼鎖及現代高科技的指紋鎖,其精湛的技藝,精細的做工,具有的鑒賞及收藏價值。從中凝聚著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中國民俗文化的精髓。[9]
海岸街
煙臺開埠后,西方列強接踵而至,一時,港口繁忙,商賈云集,海岸街一帶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受到西方僑民的青睞。在海岸街的東端路北,是已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原外國芝罘俱樂部舊址。
海岸街與繁華的朝陽街以及煙臺山東路形成“十”字交叉,當年是外國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各色人等招搖過市。三五成群的修女在海灘遠眺,度假的外僑悠閑信步,忙碌的商人匆匆來去;每到夜晚,這里到處燈紅酒綠,歌細舞酣,構成了一幅喧鬧的畫面。在這條路上,也不知演繹過多少煙臺近代史上有影響的事件。[8]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老電報局街上雖沒了洋人,去了富商,但四合院還在,洋樓洋房猶存,街道兩旁那種豪華高雅的氣質不減。而且,在這些古老的建筑中,除少數被作為公用外,其余大部分被平常百姓所居住。[8]
景區特色
煙臺山上有龍王廟、忠烈祠、惹浪亭、抗日烈士紀念塔等人文景觀;鴛鴦石、情侶廊、盟情崖、母子龜、觀海坪、海市蜃樓、一線天、600余年的古欒樹等自然景觀;造化奇觀,石帆、燕臺石、太白石、十六字石刻等眾多石刻文物遺跡以及海上游艇觀光、兒童游樂園、海誓山盟婚慶廣場、特色旅游購物、茶藝等各種休閑旅游項目和內涵豐富的八大系列展館,形成了煙臺最靚麗的風景線。[13]
1862年,煙臺成為山東第一個開埠的通商口岸,先后有17個國家在煙臺設立領事館;英、美、法、德、日、丹麥等六國在煙臺山上修建了領事館、別墅、官邸等30余幢外國近代建筑;山下的朝陽街,為煙臺開埠后最早的商業街,至今保留著許多洋行、飯店等近代建筑,其中有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先生下榻過的克利策飯店、作為中國最早的海關的東海關、亞洲最早的一百多年前的保齡球館等。煙臺山集東西方文化為一體,成為煙臺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最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區。煙臺山集東西方文化為一體,成為煙臺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區。[8]
節日活動
2003年4月19日-28日,第二屆煙臺山文化節[14]
2004年4月30日-6月4日,第三屆煙臺山文化節[15]
2008年5月31日-6月9日,第一屆煙臺山端午旅游節暨六一兒童文化節[16]
2008年9月28日-10月3日,2008煙臺山金秋文化旅游節[17]
2009年5月28日-6月1日,第二屆煙臺山端午旅游節